投射在“应许之地”的第一缕诺奖之光
坐落在“应许之地”上的以色列,迄今为止已出现了12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6人次分布于科技领域,其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的地位可见一斑。不过有趣的是,第一位为以色列带来诺奖荣誉的人却是一名文字工作者。
神之赠礼,龙城之友——内坦亚
在希伯来语中,“内坦亚”的意思是“上帝的礼物”,选用这一名字是为了纪念20世纪初的德裔美籍犹太百货商、慈善家纳坦-施特劳斯(Nathan-Straus)先生,后者曾慷慨地捐出自己全部身家的三分之二来支持当地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内坦亚始建于1928年,是一座选址在以色列中部、濒临地中海的年轻城市,如今隶属于以色列六大行政区之一的中央区;2019年常住人口221,353人。内坦亚地理位置优越,风光旖旎秀丽;南距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30公里,北距以色列第一大港口海法56公里;拥有长达14公里沙质绵软、水质
光明照亮的奇迹
每年甫一进入公历12月,西方世界的节日气氛便开始变得浓郁起来,大家为欢度圣诞忙碌着。而在以色列和其他国家的犹太社区中,犹太人还会庆祝一个几乎与圣诞节同期的独特节日,这就是犹太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的“光明节”(“Hanukkah”,希伯来语中有“奉献”之意)。
发现准晶体的观察者
在诺奖的颁奖舞台上,一度上演“以色列单数年”的奇观:2009、2011和2013接连三个单数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都被以色列科学家摘得。
三杰鼎足襄盛举(一)
许多犹太-以色列科学家似乎生来就被点亮了研究天赋,而进入21世纪后,这在化学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2004年,两位以色列科学家和一位美籍犹太科学家将诺贝尔化学奖“包圆”。
三杰鼎足襄盛举(二)
2004年,两名来自以色列的生物化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与犹太裔美国同行欧文-罗斯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013年,“2+1=3”的景象重现。
以色列的“居里夫人”
2009年10月7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揭晓。“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研究”做出贡献的以色列晶体学家阿达-约纳特与两位美国同行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分享这一荣誉。